只有主觀努力才會“大器晚成”
“有些人,小時智力平庸,甚至頑劣,卻晚年成就極大,清代的考古學家閻若璩就是一個典型。他幼年讀書千遍,尚不能背誦,晚年卻完成了考古巨著《古文尚書疏證》 。還有,國外的達爾文,小時被認為是“低能兒”,牛頓小時候每次考試幾乎都是班上倒數第一,后來都成了科學巨人。這種現象,心理學可有研究,請撥冗回信。”
這是“大器晚成”,它啟示人們:對幼年智力平庸,甚至頑劣者,決不能放棄教育。
心理學研究認為,大器晚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歸納起來,有如下四個方面:
第一種情況是,因為所專攻的學術領域具有某種長期性,不能一踐而就,非有長期的努力不可。比如,達爾文50多歲才開始有研究成果,寫出名著《物種起源》,成為進化論的奠基著作。其實,這部書的計劃,在他25歲時已具雛形,所以是經過幾十年研究、思考的結果。正像他自己所說:“我所完成的任何科學工作,都是通過長期考慮,忍耐和勤奮得來的。”又如,哥白尼《 天體運行說》 ,這部世界天文學上的一次偉大革命的著作,他33歲開始撰寫,直到他77歲時才最后定稿。
第二種情況是早期不努力,后期倍加勤奮而出了成果。比如,當代英國著名的神經生理學家謝靈頓,他早年喪父、無人管教,不僅不好好學習,而且還常常惹是生非。長大以后,有一次他向一位女工求婚,不料這位女工不僅斷然拒絕.而且還挖苦地說:“我寧愿跳到泰晤士河里淹死,也不嫁給你。”這當頭一棒,使他猛然醒悟,感到自己再不學好,不能為人。從此,他刻苦讀書,刻苦研究,終于成為神經生理學的創始人之一,并于1932年獲得諾貝爾獎金。
第三種情況是,早年智力確實不好,但由于“笨鳥先飛”' , 孜孜不倦,以勤補拙,終于在后期成了“大器”。上述的閻若璩就屬于這種情況,他少小愚鈍,記憶力差,6歲入學,讀書千遍還背不了,到了15歲,總算讀了些書,但仍不解其義。然而,他明知自己比別人笨,就花費比別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,終于成了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。
第四種情況,則是由于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惡劣的生活條件,雖有才能而得不到及早學習的條件和專攻的機會。比如,我國明代著名學者李贄,40多歲以前,為了謀生,到處飄泊,直到57歲才寫成名著《焚書》。他的另一部哲學著作《藏書》, 則是67歲時才寫成的。
上述不論屬于哪種情況,都說明只要主觀努力,智力終會像菊花一般,到了秋天才顯示出絢麗多彩的風姿。